鋼鐵業仍須加快去杠桿、持續降成本

2006年以來中國壓減粗鋼產能超1.5億噸(不含地條鋼),到2018年底,已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確定的鋼鐵去產能1.0億-1.5億噸的上限指標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為解決全球鋼鐵過剩問題做出貢獻。

制造業一直是我國工業的主體,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。鋼鐵行業則是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基礎產業,也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為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今年上半年,我國鋼鐵行業在保持平穩運行的前提下,出現了產量大幅增長、進口鐵礦石價格急劇上升、行業利潤明顯下滑等情況。

我國正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,而建設世界鋼鐵強國,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。這就需要推進鋼鐵工業結構性改革,實現鋼鐵工業轉型升級,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什么?如何推動鋼鐵行業智能化升級?新京報對此專訪了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。

1.未來的鋼鐵智能制造應該形成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的產業生態,實現數字化匯聚、網絡化共享、平臺化協同,使得產業鏈資源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

2.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有很大挑戰,任務艱巨。鋼鐵行業仍須加快去杠桿、持續降成本,彌補在高端產品、智能制造、綠色發展、國際合作等方面短板,不斷提高發展質量。

鋼鐵智能制造應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

新京報:鋼鐵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,但近期數據顯示,我國鋼鐵行業出現了一定波動,目前鋼鐵行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?鋼鐵行業如何走向高質量發展?

李新創:在高質量發展階段,中國鋼鐵工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。

從國際看,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,全球鋼材需求總量進入平臺期,呈穩定波動發展態勢。國際鋼材市場貿易保護主義蔓延,競爭將更加激烈,鋼鐵國際產能合作、國際貿易的機遇和挑戰并存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,世界鋼鐵的產業形態、生產經營、發展方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,鋼鐵材料與其他材料之間呈現既互相競爭又協同融合的大趨勢。鐵礦、焦煤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增強,對價格波動的影響明顯加大,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。

從國內看,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、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,中國單位GDP鋼材消費強度明顯下降,鋼材消費總量進入峰值弧頂階段,中長期總體趨于下降。

未來,鋼鐵工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,我將其總結為深入推進“九化”(即綠色化、有序化、品質化、標準化、差異化、服務化、智能化、多元化、國際化)協同,重塑產業價值鏈。

新京報: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是實現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。鋼鐵行業如何進一步推進產能結構升級?

李新創:近年來,我國鋼鐵產能結構得到明顯改善。有一組數據可以體現:我國已經全部淘汰400m3及以下煉鐵高爐、30噸及以下煉鋼轉爐;工信部規范企業范圍,截至2018年底有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403座,其中300噸級14座,精料冶煉、高風溫、高頂壓、高富氧、大噴煤等高效煉鐵技術普及推廣。

未來我國鋼鐵產能結構升級應重點考慮的方向,是統籌考慮市場、資源、環境、布局等因素,進一步進行技術融合和提升。首先是要穩步提高電爐鋼的生產比例。與高爐-轉爐長流程比較,電爐短流程具有明顯的節能環保優勢,隨著國內廢鋼資源趨于充裕、電力條件逐步改善,應引導工藝流程結構有序穩步轉換,提高短流程電爐鋼生產比例。

其次,應發展高效智能化冶煉技術。例如轉爐一鍵煉鋼+自動出鋼、電爐連續加料+廢鋼預熱、連鑄無人澆鋼、高效連鑄連軋等技術,這對于提高冶煉生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。

另外,還可以應用探索新工藝新技術。例如高效長壽高爐技術、非高爐煉鐵技術、高拉速無缺陷鑄坯技術、無頭軋制技術等。

新京報:智能化是我國制造業轉型的一大方向。鋼鐵智能制造應該如何發展?目前主要面臨哪些問題?

李新創:近年來,我國鋼鐵行業智能化水平進步明顯,信息技術在鋼鐵生產制造、企業管理、物流配送、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應用不斷深化,企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超過65%。但我們也要認識到,我國鋼鐵行業智能化發展仍然困難重重。首先,我國鋼鐵行業數字化網絡化還未普及,智能制造就緒率不高。其次,“拿來主義”較為普遍,缺乏創新積累,未充分考慮中國企業自身的區位特征、產品定位、企業文化等實際情況。另外還存在缺乏頂層規劃、系統集成性的問題。

我認為,未來的鋼鐵智能制造應該形成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的產業生態,實現數字化匯聚、網絡化共享、平臺化協同,使得產業鏈資源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,一是開展基于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的“強基-固本-提智”工程,用三到五年時間在行業內實現全面的數字化、網絡化,并在計劃、質量、成本關鍵環節實現智能決策支持。二是突破數字化關鍵技術。采用產學研用模式,推進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5G、邊緣計算、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鋼鐵領域的應用。三是培育專業機構,搭建行業性的智能制造技術服務平臺,重點支持自主創新創業型機構穩步發展壯大。四是推動專業人員智能轉型,在全行業開展智能制造培訓工作。

鋼鐵行業應彌補高端產品等短板

新京報:鋼鐵行業也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點領域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和深化對鋼鐵行業發展有何影響?

李新創: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,首先是統一了思想認識。此前關于“鋼鐵產業是否產能過剩”這一問題存在很多不同的認識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了對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判斷,堅定了“壯士斷腕”去產能的決心。
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了困擾鋼鐵行業多年的“地條鋼”問題。去產能推進實施過程中,查處了700多家涉及“地條鋼”的企業,約1.4億噸的產能已全部拆除、查封,有效凈化了市場競爭環境。另一方面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有力抑制了違法違規的新增鋼鐵產能項目。之前,鋼鐵產業幾度陷入項目越限越多、產能越關越大的怪圈,去產能的推進實施,有效關住了新增產能等違法違規項目進入鋼鐵產業的大門,真正管住了擴大產能的源頭。

從結果來看,去產能實實在在壓減了中國過剩的鋼鐵產能:2006年以來中國壓減粗鋼產能超過1.5億噸(不含地條鋼),到2018年年底,已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確定的鋼鐵去產能1.0億-1.5億噸的上限指標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為解決全球鋼鐵過剩問題做出了中國貢獻。

從對企業的影響來看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鋼鐵企業樹立了新發展理念,依靠創新驅動提升有效供給。“十三五”至今,共有282項產品的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實物水平,共有20項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實物質量水平。整體來看,鋼鐵行業效益出現大幅回升,市場信心顯著增強。2018年,重點統計鋼鐵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.13萬億元,同比增長13.8%;實現利潤2863億元,同比增長41.1%,利潤率達到6.93%。

未來,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有很大挑戰,任務艱巨。鋼鐵行業仍須加快去杠桿、持續降成本,彌補在高端產品、智能制造、綠色發展、國際合作等方面短板,不斷提高發展質量。

新京報:今年5月發布的《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》,要求到2025年底前,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,全國力爭80%以上產能完成改造。在鋼鐵行業進一步發展過程中,如何兼顧資源和環境效益?

李新創:我認為,在環保要求日益趨緊的形勢下,鋼鐵行業其實還可以進一步提升資源再利用程度,例如在生產中進行環保轉化,以及探索高附加值再利用方法。

在廢氣利用方面,鋼鐵企業可以考慮例如活性焦這類工藝,在處理二氧化硫的同時,將廢氣轉化為硫酸這類資源,可以實現再利用;針對二氧化碳,還要從源頭減少、末端再利用方面考慮,例如可以減少冶煉過程中的能源消耗,積極探索碳捕獲和封存等再利用項目。

另外,在廢水利用方面,鋼鐵行業應在節約用水的基礎上,實現廢水循環、階梯、分類使用。在固廢利用方面,目前水渣再利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,下一步還應繼續推廣鋼渣等其他廢物的再利用。例如鋼渣經磁選篩分后的尾渣,可以再次加工利用,代替石材進行鋪路或替代水泥等建筑原料。

更多信息請進入法鋼耐磨鋼板新聞資訊